欢迎访问:山东新农村传媒网
济南 青岛 烟台 潍坊
临沂 济宁 淄博 菏泽
德州 威海 东营 泰安
滨州 聊城 日照 枣庄
位置:首页 > 新闻系统 > 齐鲁教育

蚕韵织就巾帼丰碑 —记毛主席接见过的全国养蚕模范赵兰英

访问量:432 来源:本站 日期:2025-06-28 点赞 18 [字体: ]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 作者 赵永德 李春臻

微信图片_20250628184955(1).jpg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总有一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,凭借着非凡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,在时代的画卷上,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赵兰英这位曾经当过童养媳的苦难女性,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,照亮了临朐县养蚕事业的发展之路,她用毕生的心血谱写了一曲奋斗之歌。

微信图片_20250628185001(1).jpg

19251117日,赵兰英出生在临朐县现冶源街道的宫家坡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。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对她特别严苛;不满七岁,她便不得不跟随母亲四处乞讨,在饥寒交迫中艰难求生。那是一段暗无天日的岁月,饥饿、寒冷和恐惧如影随形,但也铸就了她那坚韧不拔的性格。13岁那年,家中的困境达到了极限,父母实在无力养活众多的孩子,无奈之下将她送到现寺头镇高家庄村一户刘姓人家,做了童养媳。在那个封建落后的时代,童养媳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屈辱,赵兰英却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她像压在巨石下的小草,在苦苦寻找着改变命运的时机。

微信图片_20250628185005(1).jpg

终于,家乡迎来了解放,像一道曙光,照亮了赵兰英的世界。1953年,毛主席发出“组织起来,走集体化道路”的号召,赵兰英积极响应,全身心投入到初级社、高级社的集体事业中去。凭借着勤劳能干和对集体事业的满腔热情,身为地下党员的她,被推选为副主任,肩负起了养蚕生产和技术指导的重任。

微信图片_20250628185010(1).jpg

当时,养蚕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是一项充满未知和风险的事业。人们观念落后,迷信思想盛行,面对偷食蚕茧的老鼠称之为“媳妇”,吓得战战兢兢;看到祸害蚕茧的蚂蚁叫做“高脚子”,甚至对它们磕头作揖;一旦遇到蚕病,更是束手无措,只能反穿褂子,倒穿鞋,用炊帚洒水,祈求蚕姑保佑。然而,赵兰英却没有被这些陈规陋习束缚,她坚信科学的力量。在蚁蚕育苗前,就率先行动起来,组织大家灭鼠、灭蚁,为蚕宝宝的成长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。当蚕生病时,她不是盲目地求神拜佛,而是向有经验的技术员请教,学习用药知识,大胆地破除迷信,为养蚕业的发展,扫出了精神障碍。为了大力发展养蚕工作,她把自家房子腾出来作为集体养蚕室。从此这里成了她坚守的阵地,也是她培育养蚕人才的摇篮。她手把手地教青年妇女学习养蚕技术,从最基础的蚕种孵化,桑叶的切碎喂养,再到蚕室的温湿度调控,事无巨细,倾囊相授。在她的耐心指导下,一批又一批养蚕能手脱颖而出,为临朐的养蚕事业,注入了有生力量。在长期的养蚕实践中赵兰英深知传统养蚕方法存在许多弊端,必须进行改革创新。她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:消毒防病,严格把控蚕室环境的卫生,降低蚕病、害发生的几率;及时给蚕室通风透气,精准掌控温湿度,为蚕宝宝创造舒适的生长环境;做到适熟蚕上簇,保证蚕茧质量。同时她还对养蚕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大胆改进,将密饲改为稀放,让蚕宝宝有足够的生长空间,改三日扒黄为及时扩座分匾,改善蚕宝宝生长环境的温度和湿度,改小蚕喂食切细条桑为切方块桑,更方便小蚕进食,改扎大簇室外簇蚕,为扎“蜈蚣”簇室内簇蚕,提高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。这些科学养蚕技术的推广,犹如一场及时雨,让临朐的养蚕产业,迎来了丰收的春天。赵兰英所在的石佛大队,100多张蚕种平均单产均达到42.5千克,创下了全县最高记录,她自己也成了全县乃至于全国闻名的养蚕专家。

微信图片_20250628185016(1).jpg

赵兰英在养蚕事业上,虽然成绩突出,却始终保持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。传统的养蚕常识认为,忌食水桑,但是赵兰英经过反复实验发现,春蚕在壮蚕期,天气干旱时,给桑叶添水10%,不仅不会影响蚕的生长,反而还是一项增产措施,而且蚕茧白中透蓝,质量更好。这一重大发现,犹如平地惊雷,在全县范围内引起了轰动。此法推广后,为临朐县的养蚕业,开启了一条新思路,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
微信图片_20250628185019(1).jpg

同时,她还发现传统养蚕法,一昼夜要投食七八次,她通过对比实验,将投食次数改为三次,蚕宝宝照样吃得好,长得壮。具体做法是小蚕片叶喂养,用透气防干纸覆盖,三龄蚕用全芽叶喂食。用这种方法,每张蚕种可节约100——150千克桑叶,节约人工30%。这一方法推广后,让全县养蚕业的经济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,为临朐养蚕事业的发展,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
微信图片_20250628185023(1).jpg

1974年,赵兰英又迎来了一次学习、提升的机会。她随县派学习组,到江南参观学习多季养蚕法。江南的养蚕技术和先进的理念,让她大开眼界。也让她看到了临朐县养蚕业的发展潜力。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,回乡后全力以赴地投身到多季养蚕的实践和推广中。她率先垂范,以身作则,带头喂养。在她的不懈努力下,临朐县养蚕业开启了多季养蚕的新篇章,全县蚕茧产量大幅度提高,逐渐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。

微信图片_20250628185027(1).jpg

养蚕事业的蓬勃发展,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激起层层涟漪。不仅带动了全县制丝业的蓬勃兴起,还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。上世纪80年代,全县范围内,几乎每个乡镇都有缫丝厂,每个厂子可为百姓提供上百个工作岗位。那些曾经在家乡土地上,辛勤劳作的年轻农民,走进缫丝厂,成为产业工人,凭借自己的双手,创造了财富,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当时缫丝厂的职工,成为村子里最早进城买房子的人,他们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赵兰英的功劳!

微信图片_20250628185031(1).jpg
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;赵兰英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,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。1957年——1959年,她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,出席过全国劳模大会。她还是第三届、第四届、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,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“三八红旗手”,并以全国科学养蚕能手的身份,出席过全国科学技术大会。更让她终生难忘的是,1957214日,在全国劳模大会上,她无比荣幸地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!当毛主席握住她的手,慈祥地说:“辛苦了,人民不会忘记你”时,她激动得泪如雨下。回到家乡后,她总是满怀深情地跟乡亲们分享,受到毛主席接见时的心得,每每回忆起那一刻,她都会哽咽难言,那份感动和自豪,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,成为临朐人民的骄傲!

微信图片_20250628185142(1).jpg

赵兰英的一生,是与蚕为伴的一生,是为临朐县养蚕事业奉献的一生。每到养蚕季,她顾不上热汤热水地吃顿饱饭,顾不上睡个囫囵觉,更顾不上照顾家庭、孩子。她的二女儿生病发烧,因为她忙于养蚕,没能及时就医,留下了终身残疾。她从童养媳一路走来,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全国劳动模范,靠的是对党的无限忠诚,对人民的无比热爱,对科学的执着追求。

微信图片_20250628185149(1).jpg

她用智慧和汗水,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,为临朐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她的故事如同一首赞歌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临朐人,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砥砺前行;她的精神在临朐人民心中如同一座灯塔,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!

微信图片_20250628185034(1).jpg

640 (10).jpg

赵永德,中华诗词学会会员,中国散文学会会员,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,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,临朐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,临朐县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,临朐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,寺头镇文联副主席。

1730967725571929.jpg

李春臻,高级教师退休,汉语言文学专业,山东教育学院毕业。系临朐县作家协会会员,临朐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。


上一篇:山乡邮路:张玉刚的坚守与奉献 / 下一篇:没有了!
友情链接
中国政府网 | 学习强国 | 新华网 | 人民网 | 央视网 | 山东省人民政府网 | 中国网 | 齐鲁网 | 网易新闻 | 爱临沂网 | 山东新农村 | 市场信息网 | 中国保护消费者网 | 木业网 | 卓群网络 | 临沂网 |